2019年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之明星:光環(huán)之下的道德操守
2019年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之明星:光環(huán)之下的道德操守
一、熱點概況
在2月7日粉絲直播中,翟天臨說了一句:不知道“知網(wǎng)”是什么。然后就有網(wǎng)友質疑,翟天臨已經(jīng)擁有博士學歷,竟然不知道“知網(wǎng)”。隨后,有網(wǎng)友貼出翟天臨讀博期間,工作日程時間線。統(tǒng)計表格顯示,從2014年7月,翟天臨入讀北京電影學院電影學專業(yè)博士研究生后接戲、廣告不斷。對此,有學術界人士質疑翟天臨“哪有時間搞學術研究?”
2月10日上午,《新京報》記者公開檢索發(fā)現(xiàn),唯一能查到的翟天臨兩篇公開文章所發(fā)表的刊物均非國家認可的學術刊物。除此以外,檢測報告顯示,翟天臨撰寫的其中一篇“論文”,有1處疑似剽竊他人觀點,7處疑似剽竊他人文字表述。其中,翟天臨發(fā)表的署名文章第一部分“‘白孝文’的角色形象建構”全段幾乎全部被標紅。
二、各方觀點
灼見公號評論:娛樂圈有一種很有意思的現(xiàn)象,有不少明星或是他們經(jīng)濟公司都會給旗下藝人拗造一個人設,或是暖男大叔或是高學歷學霸,但是,人設是不靠譜的東西。
四川大學官網(wǎng):將翟天臨列入“學術不端案例”公示欄。
楊玉圣(中國政法大學教授):近年來,中國高校弄虛作假現(xiàn)象比較嚴重。學術丑聞頻頻曝光,學術腐敗已經(jīng)蔓延到多數(shù)的學術領域。幾乎中國所有高校都有學者涉嫌學術造假或腐敗。
三、深度分析
(一)學術造假的原因
1.社會道德淪落,誠信缺失。
社會進入轉型時期,受多元的道德價值觀念影響,整個社會處于一種道德失范的狀況。誠信被視為傻帽,造假視為能耐,于是,假冒偽劣產(chǎn)品泛濫。學術領土亦非凈土,因此,學術造假之風也隨之盛行。
2.在職稱評定、業(yè)績考核上,過分重視“學術成果”。
現(xiàn)在社會過分強調個人的學術成果,在絕大多數(shù)高校和研究機構,甚至一些黨政事業(yè)單位,把科研成果作為衡量、評價、考核的最重要的硬指標,而考核科研成效最看重的是在什么級別的學術期刊上發(fā)表了多少學術論文。于是,趕鴨子上架,舍本逐末,有些人做不出來成果,只好造假了。
3.急功近利、浮躁的社會心理。
當今社會,過分地將學術、科研成果與經(jīng)濟利益、社會地位甚至政治權力掛鉤,導致人們從事學術研究的目的異化。在整個社會處于急功近利、浮躁的氛圍下,難免有人將自己的學術成果夸大,進行學術造假以騙取功名,獲取利益。
4.學術制度不完善,處罰不嚴厲。
重數(shù)量輕質量、重獎勵輕實用,誘導人們著力追求立竿見影而不是有創(chuàng)新的研究,學術評價失去原本意義。造假成本過低,使學術造假者缺乏必要的畏懼感。
(二)學術造假的危害
1.敗壞社會風氣。
學術造假發(fā)生在學術領域,而做學術的人應是社會的精英,他們的言行往往是社會其他人學習模仿的榜樣。所以,學術造假一旦盛行,其危害就不會局限于學術領域內,就會對整個社會造成重大影響。
2.阻礙學術發(fā)展和科技進步。
學術造假主要是通過抄襲剽竊、編造數(shù)據(jù)、假冒署名等手段來制造所謂學術成果,這導致真正的科研學術成果難以問世,并且阻礙科研學術的發(fā)展進步。
3.破壞社會公平、公正,使社會前進缺乏動力。
學術造假者通過造假非常輕松地取得所謂的“學術成果”,名利雙收。這樣,社會的公正公平體系遭到破壞,社會進步與發(fā)展就會嚴重地缺乏動力。
4.嚴重損害我國的國際學術聲譽與形象。
科研學術水平是構成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因素之一,在科研學術領域取得世界性的突破會給國家贏得名譽與地位,而學術造假只能使國家蒙羞。
(三)學術造假的預防與懲處
1.加強國民道德建設。以誠信為本,以弄虛作假為恥。自覺地抵御學術造假的功利誘惑,并有可能積極規(guī)勸、制止、檢舉他人的學術造假活動。
2.樹立正確的學術觀念。將一個人的學術成就與其享受的經(jīng)濟利益區(qū)分開來,提高從事學術研究人員的待遇,使學術研究者安心、專心地從事本職工作,將那些借學術之名撈取實惠的騙子驅逐出學術研究領域。
3.加強和完善學術評價、監(jiān)督制度體系建設。改變當今只重形式和數(shù)量,不重內涵和質量的管理模式;改變當前學術評價機構行政化,權力地位重于學術的做法,實行專家評議制度。
4.加大對學術造假的懲處力度,提高學術造假的成本。加大對學術造假的懲處,使之身敗名裂,一生一世難以抬頭,就可能去掉許多人的僥幸心理,大大減少這個社會學術造假現(xiàn)象。
五、參考文章
明星:光環(huán)之下的道德操守
近日,學術造假使“明星”又一次成為熱議的焦點。作為一種大眾文化的必然產(chǎn)物,明星現(xiàn)象的生成自有符合社會發(fā)展規(guī)律的潛在合理性,但由于其往往和高知名度、高影響力、高“粉絲”量、高話題性相伴而生,致使一些明星滋生出諸種為公眾詬病的行為流弊,而對此我們可以從明星的主觀層面尋求治本良方。
明星光環(huán)不應只做賣點和噱頭。對于影視作品而言,明星元素既可能成為亮點也可能成為敗筆,關鍵就在于明星與作品能否做到“人戲合一”。事實上,很大一部分作品僅把明星元素作為炫人耳目的賣點和噱頭,并未將其真正內化,因而屢屢出現(xiàn)人與戲相疏離的“兩張皮”現(xiàn)象。相當數(shù)量的古裝傳奇、仙俠玄幻、青春偶像等題材的電視劇是這一弊病的重災區(qū)。“要陣容不要內容,要顏值不要價值”的傾向,已經(jīng)從影視創(chuàng)作的正軌上嚴重“跑偏”。誠然,所有演員都夢想成為明星,但夢想成真后應牢記“明星首先是一個演員”。只有包括明星在內的所有影視從業(yè)者回歸到這樣一種樸素認知,影視創(chuàng)作才能戒除浮躁、擯棄虛華,在尊重審美規(guī)律的基礎上從“心”出發(fā)。
公眾形象離不開社會口碑。影視明星是在觀眾的口碑中孕育而生的,沒有了“粉絲”也就無所謂“明星”。但“水能載舟,亦能覆舟”,明星對于社會公眾的態(tài)度與其事業(yè)前途息息相關。一個有擔當?shù)拿餍?,不會把作為公眾人物所擁有的無形資源當成倚仗資本,而是會把其看作責任與使命。其體現(xiàn)在對包括“粉絲”在內的社會公眾的赤誠之心和正向引導。有些明星享受的是被大批“粉絲”前呼后擁的優(yōu)越感。相比之下,有些明星則千方百計地培養(yǎng)“粉絲”的理智,力爭將其行為上的狂熱轉化為精神上的勵志。無論面對“粉絲”還是公眾,明星自覺按照示范者和引領者的高標準來嚴格要求自己,才能以優(yōu)質的公眾形象和社會口碑提升在演藝事業(yè)上的生命力、號召力與影響力。
德藝雙馨才是最高境界。無德不足以立身,更遑論立業(yè),“不修身而求令名于世者”,注定只能是妄想和徒勞。在明星群體中有一部分將“德”字拋于腦后之人,吸毒、嫖娼、酒駕等逾越法律底線者自不待言,生活糜爛、惡意炒作、蔑視行規(guī)者也大有人在。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,著名表演藝術家李雪健雖然塑造了無數(shù)經(jīng)典形象,是我國影視界唯一囊括全部個人表演獎項的“大滿貫”,但他始終低調做人,踏實演戲,盡管年逾六旬,依然在近年的很多作品中以精湛的演技征服了多個年齡段的觀眾。對于影視明星而言,若想擺脫曇花一現(xiàn)的速生速亡、成就久立常青的藝術生命,必須反求諸己、以德為先,切不可抱著功成名就的思想而怠慢,或者以疲于奔忙為借口而懶惰。
不忘初心,方得始終。不要因為走得太遠而忘了為什么出發(fā)。褪去光環(huán)、收起鮮花、背過掌聲、熄滅燈光之后,影視明星應有的“初心”究竟是什么?就是那份真純從藝的赤子之心、孜孜以求的進取之心、戲比天大的敬業(yè)之心、文化人的擔當之心。樹高千尺莫忘根,出人頭地莫忘本。在“亂花漸欲迷人眼”之時,明星若能常常從靈魂深處反躬自省,或許便可醒目頓悟,是非了然于胸。
(來源:光明日報,有修改)
【華圖在線原創(chuàng),轉載請注明出處,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