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務員-申論熱點:人情不要變負擔
熱點概況
一個“雙節(jié)”假期最多可以吃幾臺酒席?答案也許是23臺。日前,貴州畢節(jié)的雷先生國慶中秋前后10天,需要趕場“吃酒”23場次,送出去禮金高達4800元的新聞“火”了。他的女兒稱,僅僅10月1日就扎堆了8臺宴席,一邊是外甥女結婚,一邊是侄兒子結婚,他的家人只能分工,有的去這家捧場,有的赴那家應酬。以至于,長假期間他們家都用不著開火做飯,因為家人幾乎都在外面“趕場子”。排滿的檔期讓雷先生很困擾,一個月的工資完全不夠要隨禮的份子錢。這種現(xiàn)象在近年來的廣大鄉(xiāng)村地區(qū)司空見慣。
各方觀點
南方都市報:碰到喜事,邀請好友親朋齊聚一堂聚個餐聊個天,無可厚非,但沒必要大吃大喝,沒有必要動輒配置昂貴名酒與珍稀佳肴,更加沒有必要動輒成千上萬的隨禮。殊不知,禮金不在于多少,而在于心意。每個人或許都可以從自身做起,小事不擺酒,或只選擇小范圍聚聚,提倡不隨禮、不收禮。經(jīng)濟日報:名目繁多的宴席、五花八門的禮金、節(jié)節(jié)攀升的彩禮……一段時間來,部分農(nóng)村地區(qū)因“窮講究”,導致隨禮返貧、因婚致貧屢見不鮮。熱衷“窮講究”,最終“講究窮”。鄉(xiāng)風異變成了農(nóng)民小康路上的沉重負擔。
四川經(jīng)濟:良好的人際感情絕非寄托于金錢之中,人生貴相知何必金與錢?平日和親友多聯(lián)系,在生活上相互幫助,需要時及時伸出援助之手,遠比這酒席上的份子錢實在的多。
深度分析
(一)人情消費危害:
1.增加了百姓的經(jīng)濟和精神負擔。
人情整酒風、大操大辦風和庸俗表演風不僅直接制造了浪費,也給吃酒席的人帶來了人情負擔。人情酒席越密集,人情就越多,負擔也就越大。尤其是對于中西部農(nóng)村的農(nóng)民來說,收入來源本來就不多,整體收入并不高,年收入中的一大部分用于人情開支,會縮減家庭其他方面的開支,影響家庭生活的水平和質(zhì)量,阻滯家庭發(fā)展。
2.帶來了百姓之間人情的異化。
人情的異化包括兩個方面,一個是人情形式的異化,也就是指酒席越辦越多,以前不能用來辦酒席的事由也可以用來辦了。人情的周期被打破,過去只要在人生轉折點上才能辦的酒席,現(xiàn)在“隔三差五”就辦。趕人情的形式強行改變,本來酒席是人情雙方溝通的重要方式,現(xiàn)在很多是“錢去人不去”,完全沒有了人際交往的意味。另一個是人情功能的異化,也就是人情的社會紐帶功能失去了傳統(tǒng)的意義,甚至走向了反面。
3.造成了社會關系的功利化。
一是相互之間算計成分增加。人們不僅在算計自己送出去的人情禮金的數(shù)量,以及想著法子怎么通過辦酒席收回人情禮金,還要算計著怎么從其他人手中收取更多的人情禮金。二是人們辦酒席不再考慮他人的感受和社會輿論,一切以自我為中心,從自身利益最大化出發(fā)。三是人們之間的攀比愈發(fā)激烈。在人情酒席中,人與人之間不僅攀比辦酒席的次數(shù)和收入人情的數(shù)量,還攀比趕人情的數(shù)額;不僅攀比辦酒席的規(guī)模和檔次,還攀比歌舞表演的熱鬧程度。
4.制造了民俗文化異化的風險。
人情及酒席中的儀式過程,是中國典型的傳統(tǒng)民俗文化,具有整合社會、滋潤文化生活、傳承優(yōu)良傳統(tǒng)、凈化社會風氣的功能。而“人情之痛”則可能制造了民俗文化異化的風險,比如,大操大辦的風氣,使得酒席成為人與人之間攀比炫耀的載體,失去了舉辦儀式本來的意義。
(來源:人民論壇網(wǎng) 有刪減)
(二)面對扎堆酒席,應如何去做:
1.量力而行,避免讓禮金成為負擔。
一方面,自家有什么喜事要辦時,盡量縮小知會范圍,降低交往、宴請標準,減少不必要的禮節(jié),盡量把酒席辦得節(jié)儉、平實、文明、健康。另一方面,參加別人的宴請不妨轉變觀念,努力以個體的革新推動周圍環(huán)境的改變。遇喜事不必一味送禮金,可以送一束浪漫的鮮花,或發(fā)一條問候的短信,或點一首深情的歌曲,既表達了情意,又不增加各方負擔,并富有時代氣息,真正讓禮尚往來回歸正常的感情交往,成為互惠互利且整體上有利于增進社會利益的人情消費。
2.有選擇性的參加酒宴。
對那些專門“沖著禮金”去的酒宴堅決說不。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,不論年齡是不是高壽、是不是很年長的,每年都要大擺一下酒席,以彰顯自己的身份或者地位或者是人際關系,此類酒席跟壽宴沒有什么關系,也成為了一種因為隨禮而舉辦的酒席,對于這類酒席,參加不參加意義并不是很大,能不去的盡量不去。
3.政府要幫助引導建立一些正能量的社會組織。
政府要幫助引導建立一些正能量的社會組織,通過這些正能量社會組織來幫助村民們自我教育、自我管理,制定村規(guī)民約,提倡把喜事新辦、喪事簡辦、弘揚孝道、尊老愛幼、扶殘助殘、和諧敦睦等內(nèi)容納入村規(guī)民約。如一些地方建立的紅白喜事理事會,制定村規(guī)民約,對奢侈豪華的婚禮等進行干預,從而起到了很好的作用。這值得更多地方推廣。
4.政府對不良風氣進行干預
作為政府部門,要通過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,端正人民群眾的人情觀,提升鄉(xiāng)村文明程度,讓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、民俗觀,自覺遠離攀比,讓新風尚充沛社會,讓正風壓倒邪氣。
參考文章
別讓“份子錢”把喜事變負擔
一個“雙節(jié)”假期最多可以吃幾臺酒席?答案也許是23臺。日前,貴州畢節(jié)的雷先生國慶中秋前后10天,需要趕場“吃酒”23場次,送出去禮金高達4800元的新聞“火”了。排滿的檔期讓雷先生很困擾,一個月的工資完全不夠要隨禮的份子錢。“份子錢”一般是你來我往,能夠起到加深人際關系的作用,是民間的一種習俗。然而,隨著“份子錢”的數(shù)碼加大,一些地方逢喜事就辦酒宴之風愈演愈烈,導致“份子錢”成了一種沉重的人情負擔。
辦酒席這種現(xiàn)象在近年來的廣大鄉(xiāng)村地區(qū)司空見慣,但原因更傾向于彰顯家族興旺和變相的成本回收。原本辦酒席的意義在于可以融洽鄰里關系,拓展社會資源,有無血緣關系不重要,重要的是通過酒席搞好鄰里關系,日后辦事行個方便。城鎮(zhèn)化背景下,鄉(xiāng)村空心化狀況比較普遍,只有等到過節(jié)尤其是春節(jié)、國慶和五一等長假,鄉(xiāng)村的常住人口才恢復到正常水準,很多人便借節(jié)日人多之便籌辦紅事。在筆者的老家湖北黃岡,不少人把老人的壽辰提前在春節(jié)期間舉行,也是這個理。舉辦宴席和隨禮,是維系和鞏固鄉(xiāng)村人際關系的重要渠道,大辦特辦酒席有特定的社會與文化邏輯,可以彰顯家族顯赫、財力雄厚與人丁興旺;也有基于經(jīng)濟學視角的成本收益考量,借此拿回之前送出去的“隨禮金”。
想徹底治愈根子上的毛病,并非一日之功。某種程度上,辦酒席成為一種社會資本的炫耀工具,而愛面子、講排場、崇尚攀比很大程度助長了辦酒席的風氣。以至于,辦酒席的理由五花八門:升官了要辦,發(fā)財了要辦,兒子進了重點小學要辦,女兒十歲生日要辦,母親五十歲生日要辦,結婚十周年要辦,凡此種種。而辦酒席必然要隨禮,但這對于經(jīng)濟條件一般的家庭而言無疑是沉重的負擔。筆者對湖北黃岡老家的調(diào)查發(fā)現(xiàn),辦酒成風,吃喝成風,隨禮成風,這種陋習十分猖獗,“隨禮”占據(jù)絕大部分村民一年支出中的最大份額。赴宴,得掏不菲的禮金,還擔心禮金微薄,面子上過不去;推辭,人家說你不給面子,有得罪人家和關系破裂的風險。很多人都向我傾訴了這樣的糾結與苦衷:其一,中國農(nóng)村世世代代講的是人情關系,而維系關系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就是辦酒吃飯喝酒;其二,隨禮已是大形勢,大家都這樣子隨禮,你不隨或禮金太單薄,怎么辦?不是你想攀比,而是形勢所迫。換言之,辦酒、隨禮,具有相當?shù)奈幕?/p>
在美麗鄉(xiāng)村計劃和鄉(xiāng)村振興戰(zhàn)略新時代背景下,要真正做到“鄉(xiāng)風文明”,就要求我們在發(fā)展鄉(xiāng)村經(jīng)濟、振興鄉(xiāng)村產(chǎn)業(yè)、讓村民的腰包鼓起來的同時,更需要追求精神交往上的愉悅,而不是一味地攀比與顯擺。碰到喜事,邀請好友親朋齊聚一堂聚個餐聊個天,無可厚非,但沒必要大吃大喝,沒有必要動輒配置昂貴名酒與珍稀佳肴,更加沒有必要動輒成千上萬的隨禮。殊不知,禮金不在于多少,而在于心意。每個人或許都可以從自身做起,小事不擺酒,或只選擇小范圍聚聚,提倡不隨禮、不收禮。
(來源:南方都市報,有改動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