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在入世前的1997年~1998年東亞金融危機期間,中國經濟就發(fā)揮了東亞經濟穩(wěn)定器的作用;在2008年以來的全球性金融經濟危機中,中國強大的進口需求又帶動多個國家和地區(qū)較快走出了蕭條,以至于德國這樣的歐洲經濟火車頭,2009年下半年以來奇跡般的經濟復蘇也被不少輿論稱作是“中國制造”的。
中國早已結束了迫于外匯缺口壓力而不得不“千方百計擴大出口”的年代,轉而追求進出口貿易均衡增長,中國不可能完全依靠本國資源持續(xù)推進工業(yè)化,中國也愿意通過進口方式讓貿易伙伴贏得機會、分享繁榮;我們希望其他國家投桃報李,對中國人員、商品和資本給予更公正的待遇。
盡管存在爭議,但中立客觀的觀察家都不會否認貿易伙伴受惠于對華貿易發(fā)展的事實;即使在發(fā)起對華貿易爭端最早、最多、最激烈的美國,其貿易主管部門多年來也承認這一點。我們毋須諱言與貿易伙伴之間存在某些利益摩擦,要不然中國也不至于自1995年世貿組織成立以來一直“蟬聯(lián)”各成員方反傾銷最大目標國,從2006年起又連年成為反補貼調查最大受害國。
但風物長宜放眼量,我們希望各貿易伙伴能著眼于更長遠的利益,更客觀地評估對華經貿的利害得失,與中國共同努力為國際經貿發(fā)展開創(chuàng)更可預見的發(fā)展環(huán)境,更加互惠互利。
?